雨燕直播- NBA直播- 足球世界杯 LIVE中国磁传感器激荡三十年
2025-10-05雨燕直播,NBA直播,世界杯直播,足球直播,台球直播,体育直播,世界杯,欧洲杯,苏超直播,村BA直播,苏超联赛,村超,村超直播
2025年8月26日,安徽希磁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以2024年收入计算,该公司已在全球磁性传感器IDM公司中位列第六,TMR传感器领域更是跻身全球第二。同日,必易微发布公告,宣布收购兴感半导体100%股权;同月,矽睿科技通过反向收购取得上市公司安车检测的控制权;同年3月,圣邦电子已收购感睿智能67%的股权;去年10月,纳芯微以10亿元估值全面收购麦歌恩。一系列密集的资本动作,清晰勾勒出中国磁传感器产业整合加速的轮廓——逐步告别以往“小作坊”式的零散发展,迈入依托资本与战略进行深度重组的新阶段。
到了1990年代中期,国外已有几十家大公司将霍尔传感器列为自己的重要产品。如AKM(InSb霍尔元件)、Honeywell 、Allegro(原Sprague)、TI、Semens(Infineon曾是其半导体事业部)等均已能大量生产各种类型的霍尔芯片。Philips(其半导体事业部分拆后成立了NXP)、Honeywell、IBM、TDK、Sony、Matsushita、Toshiba等也已在金属膜磁敏电阻、非晶金属磁传感器等领域开始了大批量的生产,这些公司绝大部分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
这一时期,中科院空间物理所有了磁性传感器和磁通门磁强计的产品,航空航天部一院15所、河北宣化701厂、北京半导体器件10厂、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合肥半导体厂、北京701所、营口华光传感元件厂、襄樊仪表厂等都具备了一种或多种技术路线的霍尔元件(Ge、InSb、GaAs)的研制能力,其中,合肥半导体厂研制的品类相对较全,包括Ge、Si、GaAs、InSb等霍尔器件,多为分立器件,国内的硅基霍尔集成电路的研制能力普遍还不强,这些单位的产品大多仍停留在“样片/小批量”阶段,商业化程度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
1999年,在ADI的MEMS部门工作的美籍华人赵阳博士,说服ADI提供技术授权和资金支持,在美国和中国无锡先后成立了美新半导体,定位为全球首家将MEMS与混合信号处理电路集成于单一芯片的惯性传感器企业。热式加速度计一炮而红,成为国内MEMS传感器最早量产的企业。2007年公司纳斯达克上市之后,加大了AMR磁传感器芯片的研发,2010年发布首款产品,并自建封测线年美新半导体被IDG资本私有化,2017年被华灿光电旗下和谐光电收购,2020 年又从华灿光电剥离,重新独立运营,仍由创始人赵阳及管理层控股,IDG 资本等参与投资。目前,美新大规模稳定量产的产品有全球独有的热式加速度计、电容式加速度计、AMR地磁传感器、低功耗霍尔开关和六轴IMU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医疗、可穿戴、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累计出货量超过40亿颗。
2000年12月,在葡萄牙里斯本计算机工程及应用研究院进修并成功开发出系列GMR传感器的库万军,召集了与自己一起学习磁电子专业的同学和国内专家,在深圳创办了华夏磁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磁传感器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公司早年聚焦于GMR芯片及传感器的开发研制,目前产品矩阵已经涵盖了旋转变压器、磁性编码器(机器人电机编码器)、电涡流传感器、直线位移传感器及角度传感器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工程车辆以及低速电动车等关键领域。
2002年,绍兴光大芯业微电子有限公司(SDC)成立,时年33岁的创始人田剑彪有过多年电子元器件研发和销售经历。公司初期聚焦于高端直流风扇磁传感器芯片,其开发的SDC277霍尔传感器电路曾经占据国内70%的市场份额。公司在2022获得了海邦投资和硅港资本的A轮投资,目前公司拥有传感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电机控制芯片三条产品线,每年出货超十亿颗,累计出货上百亿颗,年营收规模为数亿元,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运动控制、电动工具、智能家居、IT及通信设备、工业设备及机器人等领域。
2005年,罗立权在从事了多年的集成电路销售之后,与朋友合作,由香港四维半导体集团出资50万美元,创立了灿瑞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公司以磁传感器芯片作为业务的切入点,与上海大学展开技术合作,在2008年第一款产品实现了批量供货。借着2009年家电下乡的东风,灿瑞科技的磁传感器芯片广泛进入中国家电企业,公司产品迅速放量。2022年公司科创板上市,目前已拥有磁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电机驱动、光传感器芯片四条产品线及全流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服务能力,相关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手机、计算机、可穿戴设备、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2009年,上海麦歌恩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创始人方骏,曾在霍尼韦尔中国任销售经理。公司的核心团队来自霍尼韦尔(Honeywell)、迈凌(MaxLinear)、美满电子(MarveI)等传感器和半导体头部企业。麦歌恩先后研发并形成销售的产品有磁性开关位置检测芯片系列,磁性电流/线性位置检测芯片系列,磁性编码芯片系列,磁传感器及相关模组产品,可以检测位置、速度、角度、电流、轮速等多物理量,成为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隐形冠军”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汽车、消费等领域,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净利润1883万元。
21世纪第2个十年,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发了创新创业潮,国内释放了大量的空白赛道。各地政府也抛出了资金、场地、落户等“海归礼包”,同时欧美移民就业收紧、国内PE/VC基金数量爆发、供应链配套日渐成熟等多种因素叠加,高科技行业的海归与外资企业的技术骨干纷纷加入这波创业潮,因此成就了国内创业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充满生机的十年。在这波浪潮中,智能手机的爆发、物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磁传感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3年,宁波希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希磁科技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王建国博士在获得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工作,期间结识了专攻磁学领域的毛思宁博士。毛思宁是国际磁学与磁电子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希捷公司担任过传感器研发总监,主导开发了多代巨磁阻磁头产品,后又转任西部数据副总裁,负责磁头器件的研发,被誉为“TMR磁头之父”。宁波希磁是为启动毛思宁有关高端磁性传感器研发的创业项目而成立的。王建国通过征集潜在投资者及设立新投资载体,同时邀请了白建民博士提供支持,三人组建核心团队探索业务机遇。
2021年希磁收购了德国晶圆制造中心Sensitec,这里曾经是最先把AMR磁阻技术商业化用于磁头的巨头IBM在德国的晶圆制造基地。同年,宁波希磁总部迁至蚌埠,经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和重组,宁波希磁成为无锡乐尔的唯一股东,同时也是安徽希磁的全资子公司,安徽希磁成为王建国团队经营磁传感器业务的主体公司。公司在德国设有传感器晶圆设计和制造中心以及编码器设计和制造中心,在葡萄牙设立传感器晶圆设计研发中心,国内有三家子公司,成为磁传感器芯片行业为数不多的IDM公司。
2010年1月,许明峰创立上海雁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鑫雁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专注于霍尔传感器领域的集成电路研发销售。在此之前,许明峰曾创立劲芯电子从事包括英国Otter品牌保护器件的代理销售业务。2015年许明峰和管慧成为鑫雁微的实名股东。管慧曾在2004年创办了杭州鑫芯电子有限公司,管慧加入鑫雁微后该公司于2017年注销。有意思的是,后面将会提到的赛卓电子的创始人宋红刚,曾在杭州鑫芯担任过监事。
2011年,宋红刚、杨莹夫妇创立了赛卓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宋红刚曾在士兰微和Skyworks分别做过设计工程师和项目经理,杨莹在skyworks和华润上华担任过版图工程师。赛卓电子是国内最早面向汽车电子的集成电路(IC)设计公司之一,成立初期就面向车规级ABS轮速传感器芯片的研发,2014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成立5年后出货量超过千万颗。公司自建有车规级芯片封装测试厂,产品已经涵盖了磁传感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电机驱动芯片及其它高性能数模混合芯片等,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2024年产品数量已经超过350款,总出货量超过543kk,营业收入3.2亿元。
2012年,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团队堪称豪华硬核。矽睿科技由上海联和投资和上海新微电子投资,谢志峰和万虹分别担任CEO和CTO。谢志峰博士是集成电路产业界知名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曾在英特尔、新加坡特许半导体、中芯国际和上海先进半导体公司担任重要高管。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万虹博士曾在美国霍尼韦尔工作10多年,主导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导航系统研发,获得过霍尼韦尔最高工程科学奖。她将从 Honeywell 公司获得的 MEMS 电子罗盘永久且唯一的技术授权引进中国,参与创建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初期公司以消费电子、汽车、工业控制、通信与医疗等领域为主要目标市场,从事半导体、MEMS、磁性器件、微系统集成与应用。2015年,矽睿科技磁传感器的月出货量突破了百万片,其中用于智能停车模块市场,也已经突破了 10K 级。
2013年,三位曾在外资企业做研发的80后学霸创立了苏州纳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北大硕士毕业的王升杨2009年加入全球模拟芯片巨头ADI,担任芯片设计工程师。2013年5月和他在ADI的同事、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的盛云共同出资创办纳芯微,4个月后,王升杨北大的研究生同学王一峰加入创业团队。最初的2年,公司避开大公司锋芒,选择传感器ASIC方向,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很快就在国产传感器ASIC占据了领先的位置;2015年选择做隔离类芯片,把公司带到了汽车和工业领域。
成都芯进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创始股东陈忠志、彭卓和赵翔是电子科技大学2000级的同学,均为行业内资深的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毕业后在国内知名的半导体公司工作了近10年时间。公司是一家模拟和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公司,现已量产各种类型的霍尔效应和磁阻效应的磁传感器芯片、电流传感器芯片、电机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公司的霍尔传感器已经进入华为、中车、比亚迪、上汽等客户,电流传感器已进入阳光电源、英威腾、欣旺达、安克等客户。
2016年2月,苏州昆泰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产品以磁性传感器芯片为龙头。创始人武建峰毕业于清华大学,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在NXP半导体公司工作,核心研发人员都有NXP、MARVELL、QUALCOMM等知名企业多年的任职经历。公司后来成为2017年成立的泉州昆泰芯微电子的全资子公司,武建峰和吕煌成为母公司的两大股东,持股均在30%以上。吕煌来自半导体界传奇的清华大学EE85班,是韦尔、兆易创新、久好电子的早期投资人之一。
2016年10月,矽睿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万虹在常州创立了感睿智能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原名矽睿传感科技,2017年初其全资子公司微传智能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而设立,创立早期就得到了赛微电子关联基金的支持。公司以磁阻式运动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为主营业务,拥有自研的AMR技术、算法和稳定供应链,其产品包括三轴磁力计、低功耗开关、精密角度和线性位置等多系列芯片,广泛应用于气缸、门磁、流量计、交通检测、无人机等领域。
2017年1月,在西安光机所的孵化支持下,来自霍尼韦尔英国的技术专家张文伟回国创立了西安中科阿尔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张文伟拥有天津大学本硕博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做通信专业博士后,在传感器领域深耕逾 20 年,曾担任 Honeywell 英国传感器事业部全球研发经理,在 Tyco 英国担任产品研发总监。公司研制开发了各类磁开关系列芯片,磁速度、方向传感器芯片,线性传感器芯片,以及磁编码器芯片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医疗以及家电等领域。
2017年,中船重工710所的全资子公司东方微磁资不抵债申请破产,其磁传感器芯片业务负责人吴建得出走武汉,联合硅谷团队于2018年在武汉创立东方微电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东方微电是为数不多的从研究所体制进入市场化应用领域的磁传感器芯片公司。公司研发的产品包括磁传感器件、磁罗盘、惯性传感器、ASIC芯片、数据采集、信号采集等,产品可应用在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测量测绘、医疗机器人、工程机械、地质监测、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领域。公司成立后的第3轮融资由经营稀散金属和先进材料的先导科技集团大比例(40%)投资。
2018 年底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落地,2019 年全面推开,随后创业板、北交所相继实行注册制,上市门槛下降、审核周期缩短,为大批科技企业打开资本市场通道。同期中美科技摩擦加剧,国产替代成为国家战略,半导体被置于“卡脖子”清单首位。2020-2022 年全球缺芯潮带来量价齐升,设计公司数量猛增,晶圆厂满负荷运转,行业景气度与政策红利共振,推动 2019-2023 年半导体公司批量登陆 A 股,纳芯微和灿瑞自然享受了这波政策的红利。
目前,纳芯微已经是一家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大产品方向,已能提供 3,300余款产品。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到15.23亿元,同比增长79%,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产品收入占据了70%以上,整合了麦歌恩之后,传感器产品占比由2024年的14%增长到2025年上半年的27%,亏损也大幅收窄。公司正在不断突破产品发展的技术瓶颈,聚焦目标行业和头部客户持续应用创新,丰富产品品类,致力于成为泛能源和汽车电子领域占据领导地位的完整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
2022年10月,灿瑞科技登陆科创板。在火热的资本市场的助力下,公司较原计划超募6.22亿,不过上市首日开盘即遭遇破发。2024年4月,灿瑞科技完成了对南京睿赫电子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旨在整合睿赫电子在智能电驱控制器领域的技术,打造在消费电子、机器人领域传感器与智能驱动协同发展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2025年5月,灿瑞科技出资2000万元参与了中芯聚源作为GP的一只新基金,投资于半导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硬科技领域。
目前,公司已经拥有电机驱动芯片、磁传感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多样化传感器及数模混合芯片矩阵,具有全流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服务能力,形成了 Fabless+封装测试的业务模式。公司上市的前一年即2021年,净利润达1.25亿,业绩达到巅峰,后面的盈利能力开始走下坡路。2024年收入5.65亿,亏损5232万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2.93亿,亏损2682万元。未来,公司将继续提供智能传感器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加强对汽车电子、医疗检测、光伏储能等新兴领域基础核心技术及前沿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强化技术研发优势、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希磁科技已成为中国收入第一的磁性传感器公司。其产品以电流传感器为主(收入占比超80%),广泛应用于绿色能源(光伏为主)、新能源汽车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尽管2023年因光伏行业需求波动导致收入暂降,但2024年收入回升至7.03亿元,并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同比增长34%,净利润超1000万元,毛利率亦提升至19.5%。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凭借xMR传感器技术优势切入高端市场,并积极布局机器人及第三代半导体等新兴领域。
通过收购麦歌恩,纳芯微在电流传感器、轮速传感器的基础上新增了磁开关、磁角度传感器、磁编码器等品类,纳芯微全部提供的3300多款产品中,麦歌恩就贡献了1000余种,由此纳芯微基本实现磁传感器全品类覆盖,2025 年上半年纳芯微营收同比增 79.49%,麦歌恩贡献显著。从技术上来看,公司实现霍尔、AMR、TMR等完整技术品类覆盖;从客户来看,本次收购可加强头部客户资源,扩大客户基本盘,优化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从供应链来看,本次收购可发挥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原材料采购成本优势。
2025 年3月,圣邦股份以整体2.4亿元的估值收购了感睿智能67%的股权,从而实现了对感睿智能的控股并表。圣邦股份是国内模拟芯片领军企业,涵盖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两大类,广泛覆盖消费电子、工业、汽车和通讯等下游。感睿智能弥补了圣邦股份在传感器领域的技术缺口,尤其是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圣邦股份将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电子领域加速布局,有助于实现公司探索工业及车用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大功率电源、新能源及储能等的高端技术和产品领域的目标。
2025年8月5日,矽睿科技通过收购6.43%的股权+获得13.57%的表决权,合计控制安车检测20%表决权的方式取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这是股东背景雄厚的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又一个例子。和前面提到的并购目的不同,此次收购的原因不是产品、客户和技术的协同,更多的应该是资本层面的考虑。通过收购,借助上市公司的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开展更多传感器品类和产业链的整合,加速矽睿科技的平台化进程,也有助于缓解老股东们的退出压力。
2025年8月27日,必易微电子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兴感半导体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对价为2.95亿元。必易微于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专注于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产品线已经扩充至 AC-DC、DC-DC、驱动 IC、保护 IC、线性稳压、电池管理等,并拓展了放大器、数模转换器、传感器、隔离与接口等信号链芯片及微控制器等。本次收购是公司基于深化核心业务布局、拓宽技术边界、增强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做出的战略决策,有利于整合双方在产品、技术、市场及供应链等方面的资源,发挥显著的协同效应,符合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